Social Ventures Hong Kong(SVHK)
香港首為推動社會企業發展而成立的民間社企基金,目的是希望能夠從多方面推動民間自發的社會力量,透過資金、專業知識與網絡資源的支援,協助創新的社會 企業在香港發展。作為慈善創投的先行者,「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動員一眾年青專業人士,齊心以創新意念及「緊密參與和協作」方式,推動社會改變。
香港是世界其中一個非常發達的城市,可是第三部門的發展卻遠遠追不上其他先進國家或地區。香港社會創投基金是香港首為推動社會企業發展而成立的民間社會基金,建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從多方面推動民間自發的社會力量。
創投慈善現已發展到世界不同發達地區,此概念源自於九十年代末的美國。當時科網公司潮流正熱,一些富創意的年青朋友累積了豐厚財富,但又不想以傳統方式把捐款投到慈善機構,並認為需要較高度的參與在善款的使用。而「創投慈善」與一般傳統捐 獻者不同之處,在於它不但「出錢」資助該社會企業,更「出力」扶助它們成長。這包括派出成員加入後者的董事局、在營運上出謀獻策、甚至出動本身的人際網絡,以期在三數年的投資期內,使被資助的社會企業暢順運作,並在脫離基金後,仍能自力更生,不必依賴公眾或政府的捐獻。這種高度參與、目標為本的「商業」運作模式,大大衝擊傳統的社會企業和非政府組織。
社會企業家
《三十會》為一匯聚青年專業人士之論壇組織,旨在深入認識當前香港所面臨之各種問題和積極參與回饋社會。他們的關注點涵蓋文化、經濟、教育、環境、醫療、 勞工、政治發展以及社會福利等各個領域。他們沒有既定政治立場,沒有與任何團體聯繫,亦沒有其他組織或個人的財政支持,所有支出都是靠成員自己掏腰包。透過獨立思考言論及對內容質量的執著, 他們希望能就參與者認為重要的問題,達到並提出一些有根據的意見。2003年爆發的 SARS令香港步入低潮,30出頭的創會成員跟朋友當上義工,協助獨居長者 「洗樓」,可是卻遭婆婆批評「洗得不乾淨」。「痛定思痛」,創會成員覺得要貢獻社會,應該好好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人際網絡。
他們一直強調的社會參與是「透過獨立思考來分析意見;透過積極參與來了解社會。 」往後幾年,他們舉辦了多個創新的系列活動,把《三十會》打造成一個能動員年青專業人士的網絡平台。他們就不同社會議題,邀請不同陣營的嘉賓作小組交流、 在多份報刊定期發表評論文章;海嘯慘劇之後發動一百多名義工,出版名為 《水退之後》一書籌款賑災;跟區議會合辦大型扶貧活動;一起跑馬拉松籌款扶貧等。
「一切都在告訴我們年青專業人士其實不一定只會工作賺錢,而不關心社會,只是要有吸引的活動,就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最好還能利用到他們的專業知識。」《三十會》召集人李律仁說。
在2006年,《三十會》曾經參與一項社會企業的諮詢工作,對象是一家協助弱勢社群重投社會的餐廳。該餐廳由於經營不善,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經了解之後,《三十會》決定派出一隊來自商界的義工協助企業,從上到下地出謀獻策,義工們有專業會計師、市場與銷售人員、公關、人力資源等等。
起初,義工們自己也不知道能幫上多少,皆因既不理解專業知識能否適用於社會企業,同 時也不知道社工們是否能接受意見而作出改善。可是,後來的結果可以說是出乎意料之外,義工們跟社企的管理層及前線人員慢慢建立起深厚的互信。社企在短短六個月由虧損變為自負盈虧,而社企的管理人員信心也比以前更充足了。
「項目完成後,感覺整個專業團隊的滿足感絕對不亞於社企本身。 我們也透過這次經驗更深切體會一家社會企業面對的問題是全方位的,要成功絕對不是有一個好的業務概念就可以,更重要的是管理的專業性。 」成員梁百行和蔡懿德憶說。 這個經驗造就了讓核心成員的魏華星與其它幾位核心成員在一次簡短的會議之後,就敲定創辦《香港社會創投基金 》(SVHK)。
經營策略期望SVHK能在三方面支持香港社會企業的發展:
(1)推動社創項目的發展(Project)
(2)鼓勵年青專業界別的參與(Participation)
(3)多元化地推廣社創精神(Promotion)
自2007年第三季開始,SVHK已動員了幾十名專業人士負責對內籌組和對外洽談項目的工作。正式被邀請成為SVHK會員的朋友,需要參與一個每年性的時間與捐款計劃,以表達貢獻的意願。
SVHK的成員本身來自不同專業:負責機構成立和審計委員會的蔡懿德是會計事務所的合夥人;負責統籌項目管理與洽談的梁百行是資深的市場與銷售管理;負責會員發展的李昕本身是大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才。他們當中還有做管理諮詢、大律師、策略拓展、公關、建築師、基金管理、精算師、 社工和學術研究等等。
在眾多籌組工作中,社企項目是他們最關心的環節,因為一切推動發展都建基於項目。社企在香港還在起步階段,要找到有發展潛力、而長遠對香港社會有衝擊的項目,確實不易。在起步階段,SVHK一方面利用 《三十會》多年來累積的非政府機構和公民社會團體的網絡,尋找潛在項目;另一方面,他們選擇了一些香港的重點議題,如人口年長化、環境保護、扶貧與跨代貧 窮和青年問題等,找相關的專家進行深度探索,看看能否找出未被開發的潛在市場(Shunned Market),因為社會創新往往能在這裡找到。
社創精神簡單而言就是一個社會創新的過程。早期有關社創精神的研究都會將著眼點放於個別社會創業家如何洞悉機遇,而近年亦有很多研究將重點放在分析不同的擴效機制 (scaling-up mechanisms) 。SVHK相信,不管哪一個階段的項目,只要有好的發展概念,對香港都是很好的示範。因此,目前SVHK參與或考慮的包括不同過程的項目,當中有對長者家 居安老服務的新業務建議、青年就業的社企成立和擴展服務,還有與非政府機構合辦社企比賽,從中選擇合適項目等等。
「 SVHK選擇投資項目的時候,會採用一般基金專業的流程與機制,而投資委員會將就社企的創新性、持續性、擴展性、對社會的重要性和社企家的能力等,進行篩選。」基金管理層的張正樑說。
為了更好地在香港推動社創精神,SVHK也積極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社企家交流,希望透過認識其他地區的發展,及掌握國際發展形勢,把最適用的概念,帶到香港。
SVHK的成員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專業,但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點:在看到社會上不公 平的現象、需要幫助的問題,他們沒有像一般人只會逃避或批評,或把所有責任交給政府,他們願意付出一分力量,作出改變。可能,就好像 《三十會》的一個針對跨代貧窮孩子的服務品牌《無窮天地》一般,雖然力所能及是非常有限,但他們永遠抱有創造公平新「天地」的希望。
資訊時代的降臨、全球化的影響、 氣候暖化或人口結構等的變化,都令社會在各方面急速轉變,舊經濟原有的運作模式已不能完全應付今天的社會挑戰,我們需要新思維、新方法的社會創新文化,來準備迎接多變的未來。要改變社會,要由個人做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